[①] Dr. Saleem Sheikh and Professor William Rees edited, Corporate Governance & Corporate Control,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 5,(1995). 有关公司治理的概念探讨,参见费方域:《什么是公司治理?》,载《上海经济研究》,1996(5)。
[②] 公司的治理环境包括:(1)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2)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管理层人员和职工;(3)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参见钱颖一:《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载《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③]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事实上,对管理偷懒的监督依赖于将要成为新的管理团体的市场间竞争,以及在企业内企图替换现有管理者的成员的竞争”。A.A.阿尔钦、H.德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载R.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 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78页。
[④] 张军:《神秘王国的透视——现代公司的理论与经验》,第66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1994。
[⑤] 费方域:《什么是公司治理?》,载《上海经济研究》,1996(5)。
[⑥] 参见赵炳贤:《资本运营论》,第82—83页,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⑦] Robert W. Hamilton, Corporations, West Publishing Co., 1133,(fifth edition, 1994).
[⑧] 陆风雷:《西方新一轮企业兼并浪潮:特点与原因》,载《中国证券报》1996年8月8日,第5版。
[⑨] 《人民日报》驻华盛顿记者高凤仪:《美国企业兼并创纪录》,载《人民日报》1997年1月8日,第7版。
[⑩] Farrell and Melcher, The Lofty Price of Getting Hitched, Business Week, Dec.8,1997.
[11] 国内报刊如《参考消息》开设了“企业兼并潮”专栏,如《参考消息》1997年3月25日第4版文章:《欧洲钢铁业点燃兼并战火》、《日本电信业掀起合并风潮》。
[12] 参见王韬光、胡海峰:《企业兼并》,第17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3] 新华社北京1997年4月20日电:国务院发出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载1997年4月21日《人民日报》第1版。
[14] 参见中国证监会证监[1997]13号《关于做好1997年股票发行工作的通知》。
[15] 严格来讲,我国国有企业间的兼并行为并未导致企业最终所有权的变化,但由于国有企业分属各级行政部门管理,后者在一定意义上拥有国有企业的部分产权,因而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实际上是一种“准兼并”行为。参见刘文通:《公司兼并收购论》,第174—19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6] 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国内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17] Henry Campbell Bl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 West Publishing Co. 891, (fifth edition,1979).
[18] Id. at 23.
[19] Id. at 279-280.
[20] Id. at 1316.
[21] Take Over还包含(公开市场上的)股份吸纳、营业受让、吸收合并等方式。R.W.Hamil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s in a Nutshell, West Publishing Co. 485,(3th Edition, 1991).
[22] Henry Campbell Bl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 ,72, (fifth edition,1979).
[23] Clark, Corporation Law, Little, Brown & Company Limited, 425-437,(1986).
[24]《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虽把“不能用行政命令强制或阻挠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作为企业兼并的原则之一(见第2条第2款),但同时又明确指出“当前被兼并的对象”重点是诸如资不抵债和接近破产的企业等劣势企业(见第3条第2款)
[25]《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的暂行办法》第4条把资不抵债和接近破产的企业等劣势企业作为“当前出售的重点”
[26] 王韬光、胡海峰:《企业兼并》,第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7] 王晓晔:《企业合并中的反垄断问题》,第34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28] 所谓外力成长不同于自力成长,前者泛指企业以自身的力量扩张营业,一切从头做起;后者最典型的例子,则是并购其它企业,以利用其既有的厂房设备、技术、员工、商誉等,以扩张营运。
[29] 公开收购要约(tender offer)指个人或团体以高于现行市价的出价在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收购上市公司的股票。See SEC v. Carter Hawley Hale Store, Inc. 760 F. 2d 945,950(9th Cir. 1985); Ludlow Corp. v. Tyco Laboratories, Inc, 529 F. Supp. 62,(d. Mass. 1981).Demott教授指出“美国法院在解释‘tender offer’这一制定法中的术语时,排除了两种情况。一种是经私下谈判获得股份,另一种是从股票交易所购买股份。”参见江平、商文江:《我国公司收购的研究》,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法律部编:《证券市场专家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第116页。
[30] Easterbrook,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62,(1991).
[31] Confer, Harry G. Henn & John R. Alexanda, Laws of Corporation and Other Business Enterprises , 979-983,(1983).
[32] 王志诚:《企业合并与收买之研究---法律与经济领域之交错》,载《法律评论》(台湾)第56卷第12期。
[33] 公司收购和委托权争夺是西方国家目前用以“制裁”、吓阻无效率或不负责任的管理层的两种重要机制,see Grundfest , Just Vote No or Just Don’t Vote , Minimalist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Barbarians Inside the Gates , 转引自刘连煜:《公司监控与公司社会责任》,第29页,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刘著对委托权争夺人的资格及其代理股数限制的规定有较为详细的探讨,参见刘连煜,前引书第27-37页。
[34] Robert W. Hamilton, Corporations, West Publishing Co., 1136,(fifth edition, 1994).
[35] 自1984年10月至1990年9月,全美仅有165次企图控制董事会的委托权争夺战,Grundfest, Just Vote No: A Minimalist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Barbarians Inside the Gates, 45 Stan. L. Rev.857, 862 n. 17,(1993).
[36] Palumbo v. Deposit Bank, 758 F.2d 113(3d Cir.1985); Levin v. Metro-Goldwyn-Mayer,Inc. , 264 F.Supp.797 (S.D.N.Y.1967).
[37] Bebchuk & Kahan,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Legal Policy Towards Proxy Contests, 78 Cal. L. Rev. 1071, (1990).
[38]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v. May, 229 F. 2d 123, 124(2d Cir. 1956).
[39] 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44条(三)项规定,当单独或者合并持有公司有表决权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书面请求时,公司应在两个月内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但在计算上述表决权数时将“投票代理权”排除在外,显示对此种代理权行使的限制。
[40] Robert W. Hamilton, Corporations, West Publishing Co., 1133,(fifth edition, 1994).
[41] 王韬光、胡海峰:《企业兼并》,第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2] Symposium, the Structure and Govern ance of Enterprise, 26 J. Fin. Econ,(1991).
[43] Easterbrook,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62,(1991).
[44] 这种溢价甚至可以高达股票市价的100%,在1993年我国发生的宝安—延中收购风波中,宝安上海公司就曾于1993年9月30日下单扫盘(即无论价位多高,一概买入)。
[45] 参见崔之元:《美国二十九个州公司法修改的理论背景》,载《经济研究》,1996(4)。
[46] Coffee, The Uncertain Case for Takeover Reform: An Essay on Stockholders, Stakeholders and Bust-ups, Wisc. L. Rev. 435,451,(1988).
[47] See Matin Lipton,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e Age of Finance Corporatism, 136 U. Pa. L. Rev. 1, 18-20.
[48] Easterbrook,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77—181,(1991).
[49] id, at 181-182.
[50] Romano, A Guide to Takeovers, Theory, Evidence and Regulation, 9 Yale J. on Reg. 145.
[51] Ickowitz & Genz, Lender Fraud? Courts Sift Through LBO Suits, Nat’l L. J.,Nov.30, 27 ,(1992).
[52] 在美国1997年的收购风潮中,就有一些会计专家、银行家和投资分析家认为发盘者的出价已经“到了不正常的地步”,see Farrell and Melcher, The Lofty Price of Getting Hitched, Business Week, Dec.8,(1997).
[53] Richard Roll, 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s, 59 J. Business 197 ,(1986).
[54] Easterbrook,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84-185,(1991).
[55] Richard Roll, 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s, 59 J. Business,144 ,(1986).
[56] Romano, A Guide to Takeovers, Theory, Evidence and Regulation, 9 Yale J. on Reg. 144,(1992).
[57] Coffee, Regulating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Tender Offer’s Rol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84 Colum. L. Rev. 1172 ,(1984).
[58] Carley, Battle tactics: Carl Icahn’s Strategies in His Quest for TWA are a Model for Raiders, Wall St. J., June 20, col. 6,(1985).
[59] Coffee, Regulating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Tender Offer’s Rol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84 Colum. L. Rev. 1173,(1984).
[60] Romano, A Guide to Takeovers, Theory, Evidence and Regulation, 9 Yale j. on Reg. 143,(1992).
[61] Robert B.Reich, The next American Frontier, 140-172,(1983).
[62] 如各国公司重整制度和企业破产制度中对债权人会议的规定。
[63] Easterbrook,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199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75-177.
[64] 龚维敬:《企业兼并论》,第112—143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65] Henry G. Manne, Merger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73 J. Pol. Econ. 110,(1965).
[66] Morck, Shleifer & Vishnt, Characteristics of Targets of Hostile and friendly Takeovers(1988), in Corporate Takeovers: Cases and Consequences 101(Alen J.Auerbach ed., 1988)。所谓“托宾的Q值”是指公司总市值与公司重置资本成本总额的比率,如果此比率大于1,意味着买一个企业比新建一个企业要贵,出现兼并的可能性较小;如果此比率小于1,则意味着买一个企业比新建一个企业要便宜,出现兼并的可能性较大。参见龚维敬:《企业兼并论》,第7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67] 指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运用杠杆原理,通过贷款融资收购自己所管理的公司。
[68] Romano, A Guide to Takeovers, Theory, Evidence and Regulation, 9 Yale j. on Reg. 125,(1992).
[69] Easterbrook,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71-174,(1991).
[70] 与此项理论有关的公司资本结构问题,参见朱民、刘俐俐:《企业金融结构之谜——现代企业金融资本结构理论简介》,载《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71] 波斯纳也认为支付股息、增加负债有利于股东,见[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下),蒋兆康译、林毅夫校,第529、537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72] 参见刘文通:《公司兼并收购论》,第4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3] 参见:陈共等主编:《公司购并原理与案例》,第51-5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丁向阳、李从国等编著:《企业兼并—政策.理论.实务》,第10-1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编著:《中国企业兼并与破产手册》,第10页等,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
[74] Coffee, Regulating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Tender Offer’s Rol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84 Colum. L. Rev. 1162 ,(1984).
[75] Easterbrook,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63,(1991).
[76] Jensen, Eclipse of the Public Corporation, 67 Harv. Bus. Rev.No.5, 61,(Sept.-Oct.1989).
[77] see Allen, U. S.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a Post-Managerial Age (speech on Oct.20, 1993), Robert W. Hamilton, Corporations, West Publishing Co., 1133,(fifth edition, 1994).
[78] 金融经济学家在此方面作出了大量贡献,参见Easterbrook,和Fischel在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1991)第7章“tender offer”附录中所附的书目。
[79]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Bernard Black不无幽默地说:“本杰明.富兰克林1789年断言,死亡和税收是生活中最确定的两件事,如果他活到今天,他会加上第三件确实无疑的事实,即股东从收购中获益”。See B. Black, Shareholder Gain from Stakeholder and Restructuring Between 1981 and 1986: $162 billion is a lot of money,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Spring Issue, 5,(1988).
[80] 关于美国和德国控制企业合并的法律制度以及对我国相应立法的设想,参见王晓晔:《企业合并中的反垄断问题》,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81] 一个时期内,曾存在一种制定“联邦公司法”的倾向,但受撤销法规的现代趋势和美国最高法院一系列判决的影响,此种倾向最终没有成为现实。参见石少侠等编译:《美国公司法概论》,第6页,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
[82] Robert W. Hamilton, Corporations, West Publishing Co., 1141,(fifth edition, 1994).
[83] 参见罗怡德:《美国联邦证券交易法规对于“公开收购要约”(Tender Offer)相关规定之介绍及讨论》,载《辅仁法学》第11期第152-153页。该文对于《威廉姆斯法案》及SEC制定的有关规则有相当详尽的介绍。
[84] 发盘者先用较高的出价收购目标公司51%以上的股份,待取得该公司控制权以后再以较低的出价 —— 通常是发盘者自身的股票、垃圾债券或它们的组合 ── 来取得目标公司剩余的股份。
[85] 从“周末之夜特别节目”(Saturday night special ) 到“熊之拥抱”(Bear hug ),从“白衣骑士”(White knight )到“灰衣骑士”(Gray knight ),积极参与收购攻防战的投资银行家和公司法业务律师事务所甚至发明了一整套本行业的专用词汇。See Robert W. Hamilton, Corporations, West Publishing Co., 1142-1144,(fifth edition, 1994).
[86] Allen, U. S.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a Post-Managerial Age (speech on Oct.20, 1993), Robert W. Hamilton, Corporations, West Publishing Co., 1165,(fifth edition, 1994).
[87] 参见崔之元:《美国二十九个州公司法修改的理论背景》,载《经济研究》,1996(4)。有关立法大都包括以下内容:(1)公司董事得考虑各种非股东的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或者得考虑公司所采取的行动对非股东的利害关系人的影响,此处“非股东的利害关系人”包括公司员工、顾客、债权人、供应商及公司工厂所在地的社区;(2)公司董事得考虑国家及州的经济状况,以及考虑其他社区上及社会上的各种因素而为决策;(3)公司董事除可考虑公司及股东的短期利益外,亦得考虑公司及其股东的长期利益;(4)公司董事得考虑公司及其股东的最佳利益,而决定继续维持公司的独立性,拒绝被兼并;(5)公司董事得考虑其他任何相关的因素;(6)前述原则对公司经理同样适用。参见刘连煜:《公司监控与公司社会责任》,第165-166页,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
[88] See Grundfest, Just Vote No: A Minimalist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Barbarians Inside the Gates, 45 Stan. L. Rev. 858,(1993).
[89] 577 F. 2d 1256,(5 th .Cir. 1978).
[90] 457 U.S. 624, 102 S.Ct. 2629, 2641, 73 L. Ed. 2d 269(1982).
[91] 该法规定:公开收购要约必须在送交州政府备案及通知目标公司20日后才能生效;在等候生效的期间内,发盘者不得与目标公司股东有任何接触,但目标公司管理层则可以与股东联络等。
[92]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87. 481 U.S. 69, 107 S.Ct. 1637, 95 L. Ed. 2d 67.
[93] 本案第一审地区法院认为印第安那州商事公司法“完全违背美国国会在收购攻防战中为投资者、管理层和发盘者维持一种均势的目的和宗旨 (Edgar v. MITE Corp., 457 U.S. 624, 102 S. Ct. 2629, 73 L. Ed. 2d 269(1982))”; 第七巡回上诉法院Posner法官采纳“芝加哥法与经济学学派”的观点,判决各州无权以立法形式来规制业已存在的州际公司控制权市场,不仅控制公开收购要约的各州立法违宪,甚至各州传统公司法中某些无理限制和干涉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条文也可能因此而无效 (Edgar v. MITE Corp., 794 F. 2d 250-264(C. A. 7 1986))。
[94] 该法§23-1-42-9条规定取得控制权的发盘者并不当然取得目标公司的投票权,它只能在目标公司股东以决议形式批准的限度之内享有投票权;§23-1-42-7则为发盘者规定了50日的收购延长期。
[95] 但少数法官(Justice White )认为印州的上述立法限制少数股东接受收购要约的权利、妨碍州际市场、禁止州际贸易,因而无效。Scalia法官则认为立法不违宪并不当然显示它是有效率的。
[96] 这些立法进程往往是在易受攻击的地方上大公司的压力下完成的,自私的地方律师协会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see Romano, The Future of Hostile Takeovers: Legisl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57 U. Cin. L. Rev. 457,461-463,(1988).
[97] Grundfest, Just Vote No: A Minimalist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Barbarians Inside the Gates, 45 Stan. L. Rev. 858,(1993).
[98] 参见罗怡德:《美国联邦证券交易法规对于“公开收购要约”(Tender Offer)相关规定之介绍及讨论》,载《辅仁法学》第11期,第200页
[99] Easterbrook,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65,(1991).
[100] Robert W. Hamilton, Corporations, West Publishing Co., 1141,(fifth edition, 1994).
[101] 有趣的是,公司的合同理论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在此问题上虽然立场各异,但结论却惊人的一致。反对公司的合同理论的学者指斥各州的反收购立法是公司的合同理论在收购领域的恶性运用,see Eisenberg ,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89 Colum. L. Rev. 1499 (1989),Brudney, Corporate Governance, Agency Costs, and the Rhetoric of Contract ,85 Colum. L. Rev., 1419 (1985),Gordon, The Mandatory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89 Colum. L. Rev. 1569 (1989)。公司的合同理论则辩白说收购情形是合同理论的特例,公司无权自由地决定反收购措施,公司法也不应纵容公司采取这些措施,see Easterbrook,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67-171,(1991).[美]理查德 .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下),蒋兆康译、林毅夫校,第538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02] Langevoort, The Supreme Court and the Politics of Corporate Takeovers : A Comment on CTS. V. Dynamics Corp. of America, 101 Harv. L. Rev. 96, 107-108.
[103] 1988年2月2日特拉华州公司法第203条生效,使该州成为在Mite案以后第28个通过收购法案的州。鉴于特州大约是180,000家公司── 其中许多是全美性的大公司 ──的注册成立地, 实际上全美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半数以上在该州注册,因此特州公司法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司法法源。
[104] 为了阻碍发盘者的收购企图,特州公司法规定:特州公司可以安排董事的交错任期,发行只有较少表决权的股份,规定需有发盘者以外的绝大多数股东同意才能通过合并协议,要求发盘者必须以“公平价格”进行收购,允许制造“毒丸”(poison pill)等。
[105] 如寻找“白衣骑士”合并,股份回买,从发盘者以外的任何第三方处买回股份,发起反收购,以违反反垄断法为由对发盘者提起诉讼等等。
[106] 如规定管理层应回赎“毒丸”,避免财产锁定(Lock-up),给竞价发盘者创造公平机会等等。
[107] Easterbrook,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65,166,206,(1991).
[108] 刘连煜:《公司监控与公司社会责任》,第177-178页,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
[109] 刘连煜,前引书,第175页。
[110] 在英国通常称为takeover bid,英国学者Weinberg将其定义为“经常被用来实现收购或兼并的一种方式。它以要约的形式来购买一个公司的所有股份。”参见江平、商文江:《我国公司收购的研究》,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法律部编:《证券市场专家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第117页。
[111] L.C.B.Gower, Gower’s Principle of Modern Company Law, Sweet & Maxwell Ltd., 703,(Fifth Edition, 1992).
[112] 城市法典得到了证券交易所、贸易部、英格兰银行和其他一些与证券业有关的专门机构的支持,他们通力合作,在遇到违反城市法典的情形时,共同支持委员会作出的制裁,“违法者”通常会被罚款,甚至有被证券交易所强行摘牌的危险,从而使该法典实际上具备强制力。Geoffrey Morse , Charlesworth & Morse Company Law, Sweet & Maxwell, 850, (14 Edition, 1991). 在上诉法院1987年的一项判决中,法官Donaldson M. R. 则指出,起诉收购与兼并委员会者需要证明该委员会对法典的解释与“自然及普通的”词义解释相去甚远。对于该委员会质权范围内的事务,只有在出现完全不公正(totally inequitable)的情形时法院才可能进行干预。R. v. Panal on Take-overs and Mergers , ex parte Datafin Q.B. 815 (C.A.) [1987].
[113] 但在一些情况下,该法典也适用于私公司(private company),城市法典“介绍”第4段之a。
[114] 1981年公司法第198条。
[115] 参见城市委员会在Norton Opax plc [1989] J.D.L.148中的声明。
[116] 参见《大量持股管理规则》规则。
[117] 参见城市法典,基本原则1. 就要约的实质,股东应当获知作出有根据的判断所需的全部事实,并必须具备足够的时间来作出评估和决定。任何有关材料不应加以隐瞒。防止制造和维持虚假市场。参见城市法典规则1、4、6。
[118] 参见城市法典,规则1。
[119] 参见城市法典,规则3.1。
[120] 参见城市法典,基本原则7。
[121] 参见城市法典,基本原则8。
[122] 参见城市法典,基本原则7。董事会不得发行股份、授予期权或以出卖或其他方式处分实体资产(material assets), 参见城市法典基本原则21. 董事会甚至不得擅自向法院起诉,参见城市委员会之上诉委员会就BAT Industries plc [1990] J.B.L. 67 所作的声明。
[123] 此项规定的目的在于防止内幕交易. 参见城市法典,基本原则4。
[124] 城市法典,规则9.1。
[125] 城市法典,规则19。
[126] 城市法典,规则20。
[127] 城市法典,规则23。规则24和25分别规定了要约文件和目标公司管理层的建议文件中应包含的财务和其他方面的资料。
[128] 城市法典,规则25。
[129] 城市法典,规则31.1。
[130] 城市法典,规则32.1。
[131] 鉴于指令并不同于法规,其目的不在于在共同体各国中建立一套整齐划一的法律规范,而在于确立一个供各国立法时参考的共同目标,故指令本身并不直接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各国均有条约上的义务把指令内化为国内法。参见戚仁俊:《欧市企业购并(M&A)中股权公开收购之研究》,载《法令月刊》第43卷第3期。
[132] 欧洲经济共同体公司法第13号指令草案第2条。
[133] 欧洲经济共同体公司法第13号指令草案第7条1款。
[134] 欧洲经济共同体公司法第13号指令草案第12条1款。
[135] 欧洲经济共同体公司法第13号指令草案第4条。
[136] 欧洲经济共同体公司法第13号指令草案第4条2款。
[137] 欧洲经济共同体公司法第13号指令草案第 8条。
[138] 欧洲经济共同体公司法第13号指令草案第14条1款。
[139] 欧洲经济共同体公司法第13号指令草案第6条。
[140] 欧洲经济共同体公司法第13号指令草案第8条。
[141] 参见王泰铨:《欧洲公司法导论》,载《台大法学论丛》第25卷第1期。
[142] 王志诚:《日本企业并购法律规范之研究(上)》,载《法学评论》第57卷第9期。
[143] 日本证券交易法第27条1款后段。
[144] 日本证券交易法第27条之5。
[145] 日本证券交易法施行令第13条第2号。
[146] 日本证券交易法施行令第13条6号。
[147] 王志诚,《日本企业并购法律规范之研究(上)》,载《法学评论》第57卷第9期,第29页。
[148] 日本新证券交易法第27条之2。
[149] 日本新证券交易法第27条之3。
[150] 日本新证券交易法第27条之6。
[151] 日本新证券交易法第27条之12。
[152] 日本新证券交易法第27条之13。
[153] Easterbrook,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62,(1991).
[154] 纯粹为保住自己的饭碗而采取反并购措施是违反“忠实义务”的行为,所以目标公司管理层往往以收购价过低、发盘者本身业绩不佳、收购要约对股东或债权人不公平、不利于公司长远目标的实现及违反反垄断法等作为防御的理由。
[155] Robert W. Hamilton, Corporations, West Publishing Co., 1142,(fifth edition, 1994).
[156] 此时即需要法律的“裁判解释”,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第191-194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157] 商业判断规则指,只要是董事会基于合理信息、善意和诚实所作出的合理决议,即便事后在公司立场上看来此项决议是不正确或有害的,也无须由董事负责。对此种决议,股东无权禁止、废除或抨击非难。而在法院方面将推断系争案件符合下列要件:(1)涉及商业决策的争议;(2)董事对有关交易没有个人利害关系;(3)董事已履行其忠实义务;(4)没有滥用裁判权的情况。除非原告能提出反证证明上述推定不正确,否则有关交易的合法性将被维持,法院并将尊重公司管理层的决定,不另作事后审查。但大多数商业判断规则的使用都是有条件的,如果董事决议是为其自身交易而作并引起“难以解决的利益冲突”,那么该决议即不受上述原则的保护。See Arsht ,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Revisited , 8 Hofstra L. Rev. 93,114-130;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第189-192、295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石少侠等编译:《美国公司法概论》,第244-251页,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Aronson v. Lewis, Del. Supr., 473 A.2d 805, 812,(1984)。
[158] 646 F.2d 271(7th Cir. 1981),cert. denied, 454 U.S.1092, 102 S. Ct. 658, 70 L. Ed. 2d 631,(1981)
[159] 石少侠等编译:《美国公司法概论》,第4 -5页,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
[160] Robert W. Hamilton, Corporations, West Publishing Co., 1205,(fifth edition, 1994).
[161] Unocal v. Mesa Petroleum Co., 493 A.2d 946(Del. 1985)
[162] 毒药丸“是一种对双重股票收购进行矫正的方法,它迫使收购方以比第一轮更高的价格全部买下第二轮股票,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购买人的预期收益”,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下),蒋兆康译、林毅夫校,第539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63] 14d-10, 17 C.F.R. §240.14d-10(1989)
[164] 285 A.2d 430 (Del.Ch.1971), reversed, 285 A.2d 437(Del.1971)
[165] Aprahamian v. HBO & Co., 531 A.2d 1204(Del. Ch. 1987)
[166] Blasius Indus., Inc. v. Atlas Corp.,[166] 564 A.2d 651(Del. Ch. 1988)
[167] 公司董事的任期为1、2、3年不等,以使发盘者在收购目标公司以后仍不能顺利掌握其控制权。
[168] Hubbard v. Hollywood Park Realty Enter., Inc., 17 Dwl. J. Corp. L. 238 (Del. Ch. 1991)
[169] Moran v. Household Int’l., Inc. Supreme Court of Delaware, 500 A.2d 1346, (1985).
[170] Revlon, Inc. v. MacAndrews & Forbes Holdings, Inc., 506 A.2d 173,(Del. 1985).
[171] 在Revlon之后的Ivanhoe Partners v. Newmont Mining Corp., 535 A.2d 1334,(Del.1987)案中,Newmont为抵抗敌意收购而寻求其大股东的支持,法院判决竞价收购的情形并不存在,故不能适用Revlon的结果,Newmont的董事会仍受商业判断规则的保护。
[172] 特州尚未在其公司法中加入要求公司管理层必须对利益相关者负责的条款。
[173] 同样在Revlon以后的Mills Acquisition Co. v. Macmillan, Inc., 559 a. 2d 1261,1285,(Del. 1989)一案中,两个发盘者竞价发出要约,特州最高法院毫不犹豫地适用了Revlon原则。
[174] Paramount Communication Inc. v. Time Inc. 571 A.2d 1140,(Del. 1989).
[175] see Garfield, Paramount: The Mixed Merits of Mush, 17 Del. J. Corp. L. 33,(1992); Steinberg, Nightmare On Main Street: The Paramount Picture Horror Show, 16 Del. J. Corp. L 1,(1991) .
[176] 根据该协议,如果出现竞价收购导致Paramount终止该项合并协议,则Viacon将获得1亿美元赔偿加其它补偿和锁定的股票权,Paramount的董事并且不得主动寻求竞价收购。
[177] QVC Network, Inc. v. Paramount communications, 635 A.2d 1245,(Del.Ch.1993)
[178] Paramount communications v. QVC Network, Inc., 637 A.2d 34,(Del.1994)
[179] Coffee, The Battle to Control Paramount is Over , But the Legal and Strategic Questions Raised by This Epic Corporate Struggle May Have Just Begun, National Law Journal , ,B5,(March 28, 1994).
[180] Easterbrook,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63-165,(1991).
[181] 参见张舫:《英、美对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的规制》,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二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第339页。直到1994年,美国法律研究所在其发布的《公司治理原则》第6.01条“有可预见的阻止未征寻的(即潜在的,笔者注)公开要约收购效果的董事的行为”中仍明显反映了特州从Unocal到Time的判例法的观点,参见王保树主编,前引书,第315页。
[182] L.C.B.Gower, Gower’s Principle of Modern Company Law, Sweet & Maxwell Ltd.,713-718,(Fifth Edition, 1992).
[183] [1983]BCLC 244, C.A.
[184] [1986]BCLC 382.
[185] [1990]BCLC 560.
[186] [1991]B.C.C. 278.
[187] W.T.Grimm & Co., Grimm Mergerstat Review 87,(1992).
[188] Id. at 71.
[189] Id. at 70.
[190] Grundfest, Just Vote No: A Minimalist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Barbarians Inside The Gates, 45 Stan. L. Rev. 857, 858-864.
[191] 造成金融市场重大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储蓄信贷丑闻、垃圾债券中介商的破产、投资于垃圾债券的几个银行的崩溃、突然的经济衰退、利率降低、几项最大的杠杆收购面临财政危机、对收购活动中内幕交易的刑事指控等等。see Robert W. Hamilton, Corporations, West Publishing Co., 1216-1217,(fifth edition, 1994).
[192] Grundfest, Just Vote No: A Minimalist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Barbarians Inside The Gates, 45 Stan. L. Rev. 857, 858.
[193] 如Easterbrook,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39,(1991).有关公司法的合同理论及其评述,参见拙文《公司法与合同自由》(收入本书)。
[194] David D. Haddock, Jonathan U. Macey, and Fred S. McChesney, Property Rights in Assets and Resistance to Tender Offers, 73 Va. L. Rev. 701,(1987).
[195] Easterbrook,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67-171,(1991).
[196] 股份的转让自由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本质属性和股东权的重要内容,参见《日本商法典》第204条之一、我国台湾公司法第163条1款、我国公司法第143条,英国大法官Green也曾在一个著名案例(Re Smith & Fawcet Ltd[1942] Ch 304)中指出:“股东的正常权利之一是自由地处置其财产,并向其选择的任何人为转让”。
[197] 根据规定的价格和日期出售(规定数量的证券或其它商品)的权利,参见:J. H. Adam:《朗文英汉双解商业英语辞典》,第655页,上海,朗文、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98] 如《日本商法典》第245条之二规定,在股东大会作出转让全部营业或营业的重要部分的决议之前,向公司以书面方式发出反对该项决议的通知的股东,若无关于自己拥有的股份的决议时,可向公司请求以应有的公正价格收买该项股份。
[199] 按规定的价格和日期购买一定数量的证券或商品的权利,参见:J. H. Adam:《朗文英汉双解商业英语辞典》,第133页。
[200] 关于管理层的信托义务,see Choper , Coffee & Morris,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ions ,226-332,(3rd ed.,1989); 罗怡德:《美国公司法中董事所负之“忠实义务”之研究》,载《辅仁法学》第9期。
[201] 关于公司董事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作为代理人的权利义务,参见何美欢:《香港代理法》(上册),第389-47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02] 参见城市法典,基本原则7。
[203] 美国投资者责任研究中心(the Investor Responsibility Research Center )在1989年6月对1440家最大的公开公司(它们代表了所有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和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交易系统上市的公司资本总额的93%)的统计表明:43%的公司(616家)章程中包含“毒药丸”条款,see Robert W. Hamilton, Corporations(fifth edition, 1994), West Publishing Co., at 1204;到1990年12月,超过1500家公司采取了“毒药丸”策略,它们占《幸福》杂志500家最大公司中的56%、200家最大公司中的68%、《商业周刊》1000家最大公司的52%,see Lipton & Steinberger, Takeovers and Freezeouts,§6.03[4][a], at 6-5959,(1992).
[204] Easterbrook,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87-190,(1991).
[205] Easterbrook, Fischel, 前引书,at 171。而“管理层被动性”意指管理层除了建议股东拒绝接受要约以外,无权采取其它防御措施,see Easterbrook, Fischel, The Proper Rule of a Target’s Management in Responding to a Tender Offer(1981), Harv. L.Rev ,1201. (April 1981).
[206] Easterbrook, Fischel在1980年代初发表系列论文The Proper Role of a Target’s Management in Responding to a Tender Offer, Harv. L. Rev. (April 1981); Corporate Control Transaction, 91 The Yale Law Journal ; Auction and Sunk Costs in Tender Offers, 35 Stan. L. Rev. 1.(1982),在美国法学界引起了对于公司收购立法取向的论战,短短一、两年中论文迭现,支持经济分析的法学者有Bcbchuk, “The Case for Facilitating Competing Tender Offers : A Reply and Extension,” 35 Stan. L. Rev. 23,(1982); Carney, Shareholder Coordination Cost , Shark Repellent , and Takeout Mergers : The Case Against Fiduciary Duties , 1983 A.B.F. Research J (1983).; Gilson , A Structure Approach to Corporations , The Case Against Defensive Tactics in Tender Offers , 33 Stan. L. Rev.(1981); Gilson, The Case Against Repellent Amendments : Structure Limiting on the Enabling concept , 34 Stan. L. Rev. (1982); Gilson, Seeking competitive Bids Versus Pure Passivity in Tender Offer Defense , 35 Stan. L. Rev.(1982)。 反对者有Lipton, Takeover Bids in the Target’s Boardroom : An Update After One Year, 36 Bus. Law. J(1980); Lipton, Takeover Bids in the Target’s Boardroom: A Response to Professor Easterbrook and Fischel , 55 N.Y.U.L. Rev. (1980); Lowenstein, Pruning Deadwood in Hostile Takeovers: A Proposal for Legislation, 83 Colum. L. Rev. (1983)等等。
[207] L.C.B. Gower, Gower’s Principle of Modern Company Law, Sweet & Maxwell Ltd., 741,(Fifth Edition, 1992).在1993年我国宝安 ──延中事件发生后,中国证监会一方面宣布宝安违规(从而暂时禁止其买入延中股份,并且处以罚款、警告、退回短线交易利润等处分),另一方面却默认其继续持有延中股份,表示出立法者的某种矛盾心理。参见高西庆、施婷婷:《上市公司收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法律部编:《证券市场专家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第110-111页。
[208] Lucian Arye Bcbchuk, “The Case for Facilitating Competing Tender Offers ,” 95 Harv. L. Rev. 1028,(1982); Bcbchuk, “The Case for Facilitating Competing Tender Offers : A Reply and Extension,” 35 Stan. L. Rev. 23,(1982); Bebchuk, “The Case for Facilitating Competing Tender Offers : A Last(?) Reply,” 2J. L. Econ. & Org. 253,(1986).
[209] 即固定成本,指并不是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而是不管是否生产出东西来都必须支付的成本。参见J. H. Adam:《朗文英汉双解商业英语辞典》,第225页。
[210] Jarrell, Gregg Z., James A. Brickley. And Jeffrey M. Netter,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 The Empirical Evidence Since 1980,” 2 J. Econ. Perspectives 49,(Winter 1988 ); Easterbrook,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1991).
[211] 客观而论,潜在发盘者激励的减少必将导致股东溢价的最终降低,反之则未必成立。但无论如何,经验研究的结论对说明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212]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12月19日开始营业,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91年7月3日开始营业,标志着我国证券交易市场的正式形成。
[213] 1993年9月—11月的“宝安—延中风波”、1993年10月—1994年4月的恒通受让棱光国家股、1994年3月—4月的光大标购玉柴法人股、1994年3月—4月的“君安—万科之争”和1993年11月的“北海正大假收购苏三山”为几桩经常引用的案例。
[214] 在宝安收购延中当时,“延中公司管理层的的工作效果和企业的经营还有待提高。因而公司管理层的改换是改善延中公司经营状况的必要工作。”参见王益民:《从“宝延风波”看上市公司的收购问题》,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法律部编:《证券市场专家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第133页
[215] “98年天津大港入主后,98年中期净资产收益率为0.5383%,天津大港力挽狂澜,使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51%。保住了配股资格”,见《证券时报》2000年8月14日网络版。
[216]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对上市公司进行收购可以通过证券交易所的公开交易系统,亦可通过股票市场外的协议受让方式和公开收购要约方式。
[217] 如沪市的“延中实业”、“申华实业”、“飞乐音响”、“爱使电子”、“兴业房产”、“飞乐股份”、“东北华联”、“爱建”,深市的“深发展A”、“深振业A”等。其共同的特点是小盘、股权分散、社会公众股占股份总额的全部或绝大多数。
[218] 类似的规定有:依美国《威廉姆斯法案》,任何个人或团体取得任何已依1934年证券交易法第12条的规定向SEC登记的有价证券的发行人的股本证券超过5%时,应在超过之日起10日内,向SEC、发行人与有关证券交易所填报13D表格(1934年证券交易法第13(d));之后,如果填报人发生任何重大变化(依Rule 13d-2(a),任何持股超过5%的股东再取得或转让该种股份达1%以上,即为重大变化),则填报人必须依据变化的内容,立即作出修改(Rule 13d-2)。根据香港公司收购与合并守则,任何人或任何一组一致行动的人,如果在要约期内(直接或间接地)拥有或控制5%或以上任何一类有关证券,则该人或该等人(或通过其取得拥有权或控制权的其他人)就该公司该等证券进行的交易,必须在进行交易当天的下一个交易日上午9时或之前作出披露(规则22.3及其注释)。
[219] 据笔者考察英美、欧陆及日本的有关法规,此类规定对发盘者收购步伐的控制为绝无仅有。
[220] 股票条例“并不限制经过充分披露以后进行收购的方式。任何法人都可以按照《条例》第48条所规定的方式,随时发出全面收购要约,购入一家上市公司50%以上的股权。第48条对持有30%股份的股东施以强制性的全面收购义务,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必须等到持有30%的股份时方可作出全面收购的行为。”高西庆、施婷婷:《上市公司收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法律部编:《证券市场专家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第110页。但是,全面收购固然可以有条件地选择自愿或强制的方式,超过30%但不足50%的部分收购则显而易见是不被股票条例所允许的。
[221] 在美国,收购要约的有效期不得低于20个工作日(SEC制定的14e-1(a)规则),英国规定不得少于21日(英国收购与兼并城市守则之规则31.1),我国香港地区从之(香港公司合并与收购守则第17条)。
[222] 美国《威廉姆斯法案》中规定,在收购中已同意出售持股的目标公司股东只能在公开收购要约开始后7日内或60日后撤回其所作之同意,但SEC在1986年修改14D-7规则,延长上述规定中的撤回期间。依现行14D-7规则,在公开收购中已同意售股的目标公司股东,可以在公开收购要约有效期内的任何时间撤回同意。参见罗怡德:《美国联邦证券交易法规对于“公开收购要约”(Tender Offer)相关规定之介绍及讨论》,载《辅仁法学》第11期。故股票条例的规定与美国现行规定相似,但需注意后者经过了一个历史变化的过程。
[223] 英国1989年公司法第429条规定,如果收购者(发盘者)已经取得或约定取得目标公司股票或某一种类股票的名义价值(nominal value) 十分之九的股票,则它可以向有关的剩余股东发出通知,以收购后者手中所持的股票。第430条紧接着规定在发出上述通知以后,发盘者方有责任收购上述股票。第430A和430B条规定了剩余股东的强制出售权。
[224] 英国收购与兼并城市法典规则第35.1(a)规定:如果一项要约已被撤回或已告失效,则未经收购与兼并委员会同意,发盘者或曾与或正与发盘者协同行动的人士,均不得在以后12个月内(a)对目标公司发出另一项收购要约;(b)取得目标公司股份并由此导致强制收购义务产生;(c)取得目标公司股份并由此持有后者超过48%但不足50%的表决权。香港公司合并与收购守则第31.1(a)条也有类似规定。但上述规范均未界定“收购失败”并对收购失败者在全面收购以外的行为进行限制。
[225] 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20页。
[226] 信息知悉权是证券市场投资者基本的和不可让渡的权利,参见王保树:《发行公司信息公开与投资者的保护》,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27] See Coffee, Regulating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 84 Colum. L. Rev.(1984)
[228] 其实,股票条例的主要起草者之一也已注意到公司收购的有益价值,并强调如果收购的成本大幅提高,则中小股东的长远利益会受到影响,普遍存在于原国营企业的大锅饭状况就可能重新出现。参见高西庆、施婷婷:《上市公司收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法律部编:《证券市场专家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第108页。
[229] 高西庆、施婷婷,上引文、书,第107-109页
[230] 参照:香港公司收购与合并守则“定义”之6:控制权为持有或合共持有目标公司35%或以上的投票权;1992年4月4日深圳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深圳市上市公司监管暂行办法》第47条2款:控制权是指拥有一家上市公司25%以上的股份或投票权。
[231] 假设条件是,发盘者能在持有5%和(5+2或2的整数倍)%的目标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当日即能将书面报告及公告义务履行完毕。但在实践中这样的履行几乎是不可能的。
[232] 中国证监会1993年6月12日《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第20条
[233] 有关股市行情的电视专门频道和卫星传送系统的推广、报章和电台股评的普及与股民对股市信息重视程度的飞速提高即为表现。
[234] 自从有了股份有限公司和证券市场,由于股权分散化的客观原因和“搭便车”的主观心态,懈怠(sluggish)与被动性(passivity) 乃是各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通病。See Black, Shareholder Passivity Reexamined, 89 Mich. L. Rev. 520,(1990).
[235] 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12月发布实施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附件“特别指引:第一号 上市公司协议转让股份当事人履行信息披露的操作指引”第一条规定“按照股份转让协议,受让方或出让方达到《股票条例》第47条的有关要求时,受让方或出让方应当向本所提交书面报告,该报告可以就免于履行《股票条例》第47条规定的多次转让、多次披露的义务陈述理由”,《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同。此项规定赋予《股票条例》操作以相当的弹性空间,但是只针对“以协议方式在特定当事人之间转让尚未流通股份”,且(1)证券交易所豁免法规义务的权限依据何在?(2)豁免的尺度与标准如何掌握?(3)报送材料时有关股份的发行人不予配合当如何处理?(4)“如果受让方或其出资人在股份转让协议生效后成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应当出具上市公司所在地的地方证券管理部门的书面意见”,那么“地方证券管理部门”是否有义务出具该种意见,出具意见的依据何在,出具否定意见是否将产生何种影响?不无疑问。
[236] 戚仁俊:《欧市企业购并(M&A)中股权公开收购之研究》,载《法令月刊》第43卷第3期。
[237] 论者认为:持有一个上市公司30%股权的股东可能已取得了对该公司的实际控制,小股东因此被剥夺了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那么从公平的角度讲,他至少享有将其股票以合理的价格卖给大股东的权利。参见高西庆、施婷婷:《上市公司收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法律部编:《证券市场专家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第111-112页。
[238] 如累计投票制度、中小股东“用脚投票”的权利、征求投票委托权的权利及提起派生诉讼的权利等。
[239] Weinberger v. UOP, Inc.(Supreme Court of Delaware. 457 A.2d 701, (1983).
[240] 因此,香港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一般原则”之7有关“行使控制权时应该信实,压迫少数股东或无控制权股东的情况,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规定,并不能成为其强制全面收购义务的基础。并参见刘俊海:《股东权法律保护概论》,第276页,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
[241] 资料来自国际律师协会商法部证券发行和交易委员会编、郭锋等译:《证券管理与证券法》,北京,群众出版社,1989。
[242] 欧洲共同体有关公开收购的公司法第13号指令草案第4条2项。
[243] 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12月发布实施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附件“特别指引:第一号 上市公司协议转让股份当事人履行信息披露的操作指引”第一条规定“按照股份转让协议,受让方累计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或超过该公司总股份的30%时,可向中国证监会申请豁免按照《股票条例》第48条的规定履行向其他股东的要约义务”。但此项规定法律地位可议、适用范围狭窄,不足之处甚多。
[244] 指独立律师和会计师的专业建议。
[245] 香港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一般原则”之2.8、2.9,规则之2.1、4条。
[246] 香港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规则之4及其注释。
[247] 欧洲共同体公司法第13号指令草案第8、14、19条。
[248] 参见官以德:《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199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1-33页。
[249]《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第10条2款:“公司发起人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法人(不含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作发起人时不能超过发起人数的三分之一。自然人不得充当发起人。”
[250]《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75、76条只规定了股份公司发起人的最低人数、住所和主要义务,未限定发起人须为法人或(进一步规定为)某种所有制性质的法人。
[251] 江平、方流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第170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转自明理法学论坛
|